最近,“内卷”这个词火了。职场内卷、考研内卷、留学内卷...仿佛一瞬间全世界都“卷”了起来。
“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
2021年5月12日,凌晨1点18分,哈工大智能装备大类大一学生吴佳良在B站上传了他策划的视频《985大学<内卷的名义>》。
这支视频翻拍自影视剧《人民的名义》,以戏谑的方式探讨高校学生“内卷”话题,时长3分54秒,两位学生主演、一位摄影兼剪辑。发布第二天,视频破50万播放,各大高校学生争相拍摄模仿,两周左右播放量破300万,斩获全站排行榜最高第10名的成绩,被B站收录进“周必看”榜单。
现在,大学生之间的“内卷”是一个普遍现象。985,211这种顶尖高校更是如此,比如说,任课老师对某篇论文作业的字数要求是5000字左右即可,但是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都选择写到8000到10000字,甚至更多。到最后,几乎每个人的作业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而能够获得满绩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的同学说:就是在周六清晨明媚的阳光下,你的舍友在6.40分会准时醒来,让后把你叫醒,一宿舍一起去学苑吃饭,吃完看了眼时间7.22,急匆匆的赶去图书馆排队,发现图书馆的队已经排到国旗下了,可是,图书馆是7.30开开门的。
如今大学是一个被绩点统治的世界:考试不仅要考察你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评价学生在群体学习中的相对位置,同辈之间疯狂竞争,高绩点俨然成为了大家趋之若鹜的东西。
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今后除了考研选择哪条路貌似都逃不过绩点的内卷困局。
保研要看绩点,评奖评优要看绩点,出国要看绩点。
同样的逻辑不仅仅发生在绩点上,所有可以呈现在未来简历上光鲜的经历都成为了大学生追逐的对象。
学生工作,各种竞赛和出国项目,实习等等,这些能够能欧出现在未来履历上的经历,都是决定你以后成为社会精英的资本。
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而我们需要自己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